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铜雕
赵匡胤对有关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黄河下了很大的力量治理。黄河的问题主要是水患,五代时期,黄河决堤、改道,淹没村庄农田,宋初也不断有水灾出现。赵匡胤在建隆三年(962年),令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 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为黄河堤坝例修期,赵匡胤下令严格巡察,防患于未然。因此,素以黄害著称的黄河在太祖在位的17年中,只有十几次溃决的记载,并且都没出现严重的灾害。除了黄河之外,宋太祖对运河、汴河、蔡河等主要河流,也做了不少修整。这对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商业经济的流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赵匡胤还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专收。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中央集权)。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下过一道命令,就是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赵匡胤还澄清吏治,劝奖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赵匡胤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
标志性城市铜雕制作它是可以代表城市的识别符号,传达了区域和环境的信息,也可以说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凝结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很好地反映了该城市某个典型的历史人物;或者是因其造型具有一定的特点,且含义深刻;或者是作品与所处城市、市民有着特殊的、难以忘怀的经历,随着时光推移,人们愈发喜爱,最终被认可。纪念性城市铜雕在城市铜雕中往往会占很大比例。这是因为纪念性住塑作品真实记录着历史,歌颂和弘扬着历史上那些对国家发展具有丰功伟绩或者是影响整个民族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城市铜雕犹如记载城市年龄变化的年轮,与时俱进,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