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鑫雕塑
咨询热线18632112362
当前位置: 灵鑫雕塑> 人物>

蒙古人乐器表演铜雕

蒙古人乐器表演铜雕

发布于 查阅250次  
  • 蒙古人乐器表演铜雕(1)
  • 蒙古人乐器表演铜雕(2)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潮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为怀念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蒙古十大乐器:蒙古战鼓蒙古族膜鸣乐器。又称"罐鼓"。鼓身木制,形如倒置的高筒罐。其身涂色,并绘花纹、云卷图案。弧形木板面,中间开直径约5厘米的圆孔,上蒙皮革。是古代蒙古族军队的战鼓;恒格勒格蒙古族膜鸣乐器。又称"恒格里",通称 "蒙古鼓"。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 青海等省区。元代盛行于宫廷和民间。清代用于宫廷卤 簿大乐中,多达二十四面。民间用于喜庆节日和歌舞伴奏 ;雅托噶蒙古族弦鸣乐器。弹拨类。又称 "筝"、"蒙古筝"。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云南等地。宋、元时代,宫廷、民间、军中已广泛使用。《元史 .礼乐志》载:"宴乐之器,筝,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蒙古琵琶蒙古族弦鸣乐器。弹拨类。音箱呈瓢形,薄木板盖面。板面左 右各开一月牙形音窗,边沿绘民族图案, 下部两侧绘云卷图案,头部较长并向后 弯,左右各设弦轴两个;蒙古四弦琴蒙古族弦鸣乐器。弹拨类。《清代宫廷 音乐》称之"月琴"。流行于内蒙古东部地区。形制多样。见于《蒙古族古乐器》一书者,音箱有方形、枣核形、圆 形、桃形、六角形或八瓣梅花形等;碰盅用响铜铸造而成,外观与小镲相像(图)。盅体呈喇叭口形,中部隆起的半球形部分称碗,盅体较厚。为宗教乐器。规格大小不一;火不思火不思一词为土耳其共和国语"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中国,又名浑不似,"和必斯"、"虎拨思"、"琥珀词"、"吴拨思"、"胡不思"和"胡拨四"等(均为蒙语音译,即琴的意思);科库尔科库尔形状像一只酒壶,琴面上刻了一只酒杯。琴头上雕刻着牛头;四胡四胡,蒙古语称"侯勒"、"胡兀尔"、"胡尔",康熙朝编纂的《律吕正义后编》中称之为"提琴";口弦琴口玄琴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 胡尔"。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

扫码快速获取报价 电话微信同号
1863211236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