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文官铜雕
中国历代的中原王朝通常被认为中国的正统王朝,属于中央政权,周边的民族、部落,绝大多数臣服中原政权,被封为诸侯国。中原王朝的统治机构--朝廷,被称为"中原朝廷"。
一般来说,所谓朝廷分为"内廷"和以宰相为首的"外廷"。在汉朝汉武帝之前,内廷在政治生活中起的作用很少,仅仅负责皇家内部事务,以及照料皇帝及其家族的起居。汉武帝为了抑制相权,以用兵为理由,召大将军居内,组成皇帝的私人工作机构。汉武帝后期,以尚书令为首的内廷几乎掌握了所有决策权力,丞相不过奉行文书而已。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内廷总是不断的取代外廷成为正式的政府机构,比如汉朝的尚书令到了曹魏之后,已经成为正式的宰相职务。著名的三省制度中,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侍中都是过去随侍皇帝左右的内廷官职。宋代主管军事事务的宰相职务枢密使在后唐时期出现,当时也是内廷官职,由宦官充任。
隋唐年间的中国即设吏、兵两部选拔文官及武官,及后又有科举制度。早在古代,我国就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规范严密的文官管理制度。录用方面有极具代表性的世袭制、荐举制、科举制,也形成了至今仍存在的官本位思想。现代意义的文官主要指公务员。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历史悠久、体系严密。特别是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作为考选官员的形式在技术上已臻于完善,其体现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精神深为当时欧洲各国所仰慕,并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创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83年,美国卡特总统时期的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在中国演讲时说:"当我被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时,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课书中,当谈到文官制度时,都把文官制度的创始者归于中国"。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中国传统文官制度并没有在近代的社会转型中获得新生,而是随着大清王朝一道覆灭。在欧美国家的侵袭下,中国仿照西方开始了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艰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