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地民俗人物铜雕
锄地是一种人类生产行为,是农业生产的一个步骤。锄地可以除去杂草,让农作物快速生长,也有利于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以便获取更多的水分和营养。一般是用锄头将土壤翻新,除去杂草,让农作物快速生长。天气干旱时,通过锄地翻动土壤表面形成含有很多气隙的保水层,有利于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以便获取更多的水分和营养。
在我国长江以北的非水稻生长地区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农业生产步骤,对农作物春、夏、初秋的生长起非常重要的增产作用。但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后,以大型机械连片耕作,其中也有完成锄地步骤的设备,古老的手工锄地只在机械设备无法施展的小片耕地上存在。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民俗的根本属性是模式化、类型性,并由此派生出一系列其他属性。模式化的必定不是个别的,自然是一定范围内共同的,这就是民俗的集体性:民俗是群体共同创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循的。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