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铜雕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简称"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1927年黄安县(今红安) 农民政府大门两旁写对联出现的"红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红军"一词称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革命军多次"围剿"和"清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红军"一词最早见于一副对联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同年11月1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麻城县农民自卫军攻占了国民党占据的黄安县城,史称黄麻起义 ,旋即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县城有名的书法家吴兰陔先生非常高兴,即挥毫写下了一副对联,贴在黄安县农民政府大门上。对联写道:"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此联对仗工整,巧妙地嵌入了"绿、青、白、黑、赤、黄、碧、紫、苍、红"十个表示颜色的词,感情浓烈,又十分贴切地描绘了当时的形势和人民革命的激情。尤其难得的是,对联中运用了"红军"一词。这是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称为"红军"的第一人。
名人铜雕是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城市规划,道路和绿化的建设,万事名人雕塑的空间设置和设计都成了城市亮丽的景观节点。名人有历史上的名人、现代历史名人、中外历史名人等等。可以对人们有一种激励的精神存在,这也正是一个城市需要展示出来的蓬勃上升的生命力。人物雕塑特点就是要体现一个时代要代表的东西,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中国的名人雕塑体现的是传统文化,它应该在一个连续的时空中不断演变的文化现象,比如西方的油画,它具有源头、发展、演变的连续性,其辉煌的文化景观是靠各个时期大量的作品与大师呈现出来的。灵鑫龙腾雕刻尽在其中,名人雕塑应该要符合时代的观念,希望能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