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孔融让梨人物铜雕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在他死后曾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说道“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扬雄)、班(班固)俦也。” 据《后汉书》载,孔融有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共二十五篇。但这为数有限的遗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断流传,其中诗歌仅存八首。
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
总体来看,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时人们指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这又体现了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共同风尚。 与散文相比较,孔融的诗歌显得逊色。
孔融的品格与言论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影响,孔融反对肉刑等的作品甚至到隋唐时期仍然被用作朝廷政策讨论的论据。曾作《郡国姓名离合诗》分扣“鲁国孔融文举”六字,在灯谜界被尊为文人诗谜的开山作。
铜雕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铜雕艺术是我国铜雕艺术一个重要的分支。在现代铜雕文化中,铜雕在装饰文化这方面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在一些设计中都会有一些铜雕艺术品,和古代相比,铜雕在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文化。铜雕艺术是社会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一些城市的广场的铜雕作品和自然环境相互呼应,这些城市铜雕让整个城市的文化上升了一个台阶,使得城市更具有亲和力,铜雕还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的建筑,也是这个城市人文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