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名医标志铜雕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被后世尊为“药圣”。
1982年,其墓地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市铜雕城市建筑的重要一环,是城市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鲜明而具体地负载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传说和情感追忆,使城市的生命与精神在时间与空间中显现。主要是在室外,屹立于街头的铜雕,往往有可能成为一座城市的象征。城市铜雕主要的作用是装饰街头的风景,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所以外形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规范,动物铜雕、人物铜雕都有可能是城市铜雕的一种。无论是在大街上,亦或是公园里,又或者是在寺庙里,都摆放着一些造型独特的铜雕艺术品,他们有的俏皮可爱,有的庄严肃穆,有的气势恢宏,纷纷妆点着每一处的风景,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和无限的憧憬。
城市铜雕对城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中不仅注重环境的绿化,同时也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所以城市建设中会规划出一部分铜雕。这些铜雕作品在高楼林立、交通纵横中屹立,不仅能够缓解建筑群集中的压抑感,同时也起到对场地的平衡作用,具有美化城市、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城市铜雕是美化城市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体现人文艺术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历史和文化的记录具有载体作用,更是时代的象征。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城市铜雕的规划也逐渐提升到城市规划的层面,不仅成为了城市配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城市风景的重要一员。良好的城市铜雕规划和城市铜雕作品的结合,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格局,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彰显城市个性,体现民族风俗、承载历史文化。城市建设中城市铜雕的必要性满足城市环境发展的需求,满足公众文化艺术需求,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地域文化引领生活理念反映群众的审美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