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庭院蝴蝶雕塑
蝴蝶得名与其特征有关。"蝶"字右边是"某"。"某"义为薄片;而"蝴"即"胡",胡须,指触角,故名。蝴蝶古代也称蛱蝶,"蛱"是夹着翅膀飞的意思。《本草纲目》:"蛱蝶轻薄,夹翅而飞,某某(叶叶)然也。蝶美于须,蛾美于眉,故又名蝴蝶,俗谓须为胡也。"
蝴蝶自古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吟诗作词中常提到蝴蝶,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中充满对亡友的追思,抒发悲欢离合的情怀,诗中引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上句"庄生晓梦迷蝴蝶"喻物为合,而下句"望帝春心托杜鹃"喻物为离。李白在《长干行》的诗中,也有一句:"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杜甫诗《曲江二首》中写道:"穿花蛱蝶深深见,点冰蜻蜓款款飞"。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之状,描绘得栩栩如生。北宋谢逸在《蝴蝶》中描述到:"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诗云:"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分别描述菜白蝶在白色的梨花中飞舞和黄粉蝶喜在黄色的油菜花中飞舞的情景,由于两种蝶的保护色,致蝶、花一色,难以辨认。戏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尾以男女主人公化为一对蝴蝶作为忠贞爱情的象征。
园林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创作丰富耐看的景观,以满足观者审美心理的需要。古今中外的优秀雕塑艺术是一种文化形态,它能赋予人们以人文内涵与艺术熏陶。作为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开发与运用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中国现代园林雕塑艺术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园林景观雕塑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场地,它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创作丰富耐看的景观,以满足观者审美心理的需要。在园林景观发展史上,雕塑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园林雕塑是一种环境艺术,介于绘画和建筑之间,它的表现需要衬托和依附。在传统园林中雕塑大多是以装饰的角色出现。
不锈钢雕塑的形体比例匀称,结构严谨,通过形体展示形象的动势、情绪与生命力.雕塑形体更具表现力,在各方面的表现力,通过强调主观精神,审美理想等方面的表现意向,使雕塑形体更具表现力.形体美更为明显,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觉,首先来自它的形体,形体美是不锈钢雕塑形式美的灵魂."影像"效果突出,、"影像"是指作品形体大的起伏呈现的总体轮廓.这个"影像"可给人以宏伟崇高、宁静沉重、升腾飞跃,或是一种形体结构的美,这是形体"影像"传达出的作品内容信息之一,也给人们带来各种感受.